關愛留守兒童,曲園學子在行動 6月28日,我跟隨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“微光護童心”實踐隊來到山東省日照市后官莊村常青藤幼兒園,開始暑期社會實踐活動。在這次實踐中充分體現(xiàn)了我們曲園學子奉獻的精神,同學們團結協(xié)作、互相幫助,較好地反映了我們學生干部的整體素質;遇到的點點滴滴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,使我再三思索,頗有所獲。 下午時分,我們到達了后官莊村,通過聆聽村支部潘書記的講解,我們了解到,近年來,村子里大多數(shù)青壯年都會選擇外出打工,這就導致出現(xiàn)了留守兒童的數(shù)量逐年遞增,為解決這一問題,村支部召開多次會議討論這個問題,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方法,留守兒童的問題正在一步步改善。然后,我們又對村中的村民進行了采訪,引導村民填寫留守兒童的調(diào)查問卷,得到了村民的積極配合和大力支持,經(jīng)過我們的采訪,知道了村里就業(yè)的艱辛,孩子受教育的困難以及父母外出打工無人陪伴的孤單。在同情的同時,我們更多了一份責任,所以,我們要為孩子們有為更好的生活而努力。 在與孩子們的接觸和交流中,我才真正了解到他們的內(nèi)心感受。由于父母的長期外出工作,從小他們就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,雖然能夠得到來自的大人的關心與疼愛,但是這與父母帶來的關愛是不同的,尤其是看到其他小孩子上下學都有父母來接送,更加導致他們內(nèi)心對于父母疼愛的渴望,進而形成孤僻、內(nèi)斂、不善言辭的性格,看到這樣的他們,我的心中一陣心痛。但是俗話說“窮人的孩子早當家”,看到他們有著較強的動手能力,有著強烈的好奇心,遠大的理想,豐富的想象力,我又是感到欣慰的,為他們感到高興,在他們身上有無數(shù)種可能,有著他們希望的未來,夢想的影子。 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書本上的描繪只是用文字描寫出的一副畫面,看書的人一翻即過,可是當我真正來到留守兒童身邊,親眼看見他們生活的現(xiàn)狀,理解他們內(nèi)心的真實情感,才讓我有了深刻體會。這讓我不禁反思,現(xiàn)在我來到的是一個農(nóng)村,可是中國有成千上萬的農(nóng)村我還沒有去過,那里的留守兒童數(shù)量有多少呢?他們現(xiàn)在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呢?感謝這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我體驗到了書本以外的知識,看到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的真實樣子,“兩耳不聞窗外事,一心只讀圣賢書”,已經(jīng)不適應現(xiàn)代社會的發(fā)展趨勢。我們應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清自己的位置,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。只有真正的理解社會實踐的意義,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知識與能力,才能在今后遇到挫折與挑戰(zhàn)時,用自己在實踐得到檢驗的知識與能力去解決它,克服它。社會實踐使大學生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,而那些只重視理論學習,忽視實踐環(huán)節(jié)的人,是不可能有長遠發(fā)展的。 “眾人拾柴火焰高”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是微小的,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是難以想象的。我將此次社會實踐的感受記錄下來,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留守兒童,用心去溫暖他們,讓這些孩子們感受到世界的善意,明白在成長這條路上他們不是一個人,還有眾多的中華兒女在身后幫助他們,給予溫暖和愛。朗朗的書聲,給六月增添生機,飄飛的柳絮給人們以遐想;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,是祖國大花園里清晨的花朵。 或許,我們的實踐不能反應村里的每個角落,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希望,我們的實踐能夠受到更多人的關注,更多人注意到在大城市的周圍,來關愛這些留守兒童,哪怕只是一個微笑,也能為他的心房增添—絲絲溫暖。(通訊員 裴勤瑤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