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眾論壇

搜索
查看: 10485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遇見善的打√,碰到惡的打×

[復制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樓主
發(fā)表于 2023-12-11 09:40 | 只看該作者 |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
遇見善的打√,碰到惡的打×

1.對于原創(chuàng)作品,若心血來潮,會連續(xù)發(fā)一周,發(fā)一個月,但一個月后,就沒那么多亢奮了,半年后,很多人就漸漸沒了動靜。真正的創(chuàng)作,是一場馬拉松,不是一時興起,不是圖一時新鮮。原創(chuàng)出來的作品,僅僅是其中的一杯水,這一杯水的背后得有一湖的水來墊底,而這一湖的水往往是大半生的積攢。很多想創(chuàng)作的人,只是攢了一缸的水,水舀完了,就沒有后續(xù)了。
本人的原創(chuàng),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手藝和實力,而學著唱別人的歌,學著跳他人的舞,只算是模仿,你模仿得像,有人比你模仿得更像,僅僅是“像”,而不是“是”。把書里的原篇原句搬過來,把網絡里的雞湯句勵志語復制粘貼過來,你只是一個知識的搬運工,搬的是他人的思維觀點和認知,這里頭沒有你自己。
原創(chuàng),才是所有文藝領域的根本,這根本的背后是孜孜不倦的積累和長期的領悟。浮躁的人們,連讀一本好書的耐性都沒有,出名要趁早?。≌l樂意等待那么多年!就用短平快的途徑,發(fā)著大量的雷同的、同質化的、融梗過來的東西,自以為“出了名”“露了臉”“刷了存在感”。水過地皮濕,這只是表面的熱鬧,這只是泡沫而已。
最好最真的作品,皆來于個人原創(chuàng),所有的原創(chuàng),最后講的還是文化底蘊。

2.遇見善的人打√,可相視一笑,可深度交談,可對坐無言;碰到惡的人打×,背著魯老的那句名言,連眼珠也不轉一下就遠離。
看見賞心悅目的景物,停下來,好好體會其中的美,臨走還要順走點花香;攤上無理反纏的事情,哪怕花點錢也要擺脫,只為了圖個日子清靜。
促使你打×的,那定是想傷害你想謀害你的;讓你甘心打√的,定是你們能和平共處的。道不同不相為謀,打×不是你的錯,是為了把傷痛降到最低,打√的也不一定一直相處融洽,若出現(xiàn)了嫌隙,就友好的道別,能陪你一段路程的人和事,是上蒼分給你的良緣。

3.“相思欲寄無從寄,畫個圈兒替。話在圈兒外,心在圈兒里。單圈兒是我,雙圈兒是你。你心中有我,我心中有你。月缺了會圓,月圓了會缺。整圓兒是團圓,半圈兒是別離。我密密地加圈,你密密地知我意。還有數(shù)不盡的相思情,我一路圈兒圈到底?!边@是我二十來歲時,熟背的朱淑真的《圈兒詞》,就是現(xiàn)在我也能隨口背出。
朱淑真,這個官宦人家的千金,因與丈夫不和,只得寄情于文字,五十而卒。過世后,她的詩稿被父母燒毀,我們今天看到的《斷腸集》,是經一個魏姓的人,費心搜羅出來的。
在那個朝代,像朱淑真這樣才情的女子,定不只她一人,她和她的《斷腸集》能“活”到今天,是不幸之中的大幸。
身處互聯(lián)網的我們,只要樂意,動動手指頭,就可以把生活的點滴,人生的心得等輯錄成長長短短的文字,發(fā)送到網絡媒體,想公開就公開,不想公開就設為私密,多自由的事情啊。遺憾的事,我們沒有寫《圈兒詞》的水平,自娛自樂罷了。

4.文藝圈如同一家單位,由各層領導和不同崗位人員組成。這種由文化人組成的單位,同樣有人精有人笨,有人善有人惡。大家少半比作品,多半比后臺的臺。作品弱后臺強,出鏡率照樣高;后臺弱作品強,被雪藏是常事。這種有文化人相聚的單位,與眾多的單位景象沒什么兩樣,該有的正能量都有,都有的負能量也都有。年度報告慷慨激昂,宣傳標語振奮人心,至于其中的核是啥,深在其中的人都心知肚明,打著哈哈聊著天氣都不說破。
一家單位,真美善假丑惡都是環(huán)境的生態(tài),生旦凈末丑都得有人扮有人演。不管這家單位如何,既然是以文藝為主題,唯有出真正的文藝作品,出真正的文藝人才,才是單位存在的真正意義。

5.我在重聽《遠山的呼喚》《茜茜公主》《羅馬假日》《紅與黑》等譯制片。這是我二十多時,就從收音機里聽過的,有些聽過多遍,有些只聽個熱鬧。聽廣播,是在沒有多少書讀的情況下,一個農家孩子最好最方便的選擇。后來才知道,譯制片是需要專門有人來配音的,且大都出自于上海譯制片廠。從那些熟悉的聲音里,我“認識”了曹雷、李梓、畢克、童自榮等眾多配音演員,我還從雜志的文章里,去了解他們是如何配音及配音中的趣事,他們是我喜歡的另一群明星。
現(xiàn)在,邊聽音頻,邊搜索出此片的相關內容,會更深的理解影片。比如,茜茜公主原型的真實命運,真讓人感慨,還知道了扮演者羅密?施奈德的個人命運等。從譯制片——配音演員——外國電影的發(fā)展史——外國名著等,這就是知識的鏈條,知道點的銜接。

6.看過好多作家詩人的采訪、個人隨筆或是傳記,他們都會提及自己的童年或是青年期,是好書的極度匱乏者,往往是在一本好不容易得到書中,電光石火間,得到某種啟示或是文字的眷顧,從而觸發(fā)了他們寫作的神經和寫作的潛能。我也有長期缺書讀的經歷,對其間的失落深有同感。
二十多年前,我就不止一次和熟人說,“我發(fā)現(xiàn)世上一個最好的的職業(yè),那就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?!保切┠?,從圖書館里借書,是有一定借讀費的。)他們真是得天獨厚,既上了班又掙了工資,還看了書學了習,多劃算啊??蓙韥砣トブ形野l(fā)現(xiàn),那些工作人員并沒有人在讀書,他們最多理理書,大多數(shù)時間是在打盹,或是看手機,要不就是小聲地閑聊。我問過幾個熟識的人,“守著這么多書,你們怎么不看呢?”他們大多“嗤”的一笑,“誰看?。靠催@個干啥?”我為他們浪費著這么好的精神資源而暗自可惜,并無數(shù)次地想:我要是干這么種工作,還不樂死。我會在忙完忙好自己的工作后,如一只蠶,一得空就在書頁里吃桑葉。
對于一個不愛書不愛閱讀的人來說,圖書館的工作與天下所有討生活的工作沒什么兩樣?;蛟S,我手邊的工作也是他人的向往之境呢,我邊這樣想著,邊努力從自己的身邊,提取著生存的意義和詩意,我不能也守著某種資源而一直浪費掉。
再想想那些曾經缺書讀的作家詩人們,可有個粗疏的總結:天天蹲在面粉里的人,不一定有小麥的情思,天天與窩窩頭為伍的人,或許有細糧的情懷。



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注冊

本版積分規(guī)則

手機版|大眾論壇 ( 魯ICP備09023866號 新出網證(魯)字02號 )

GMT+8, 2025-2-5 16:59

刪帖投訴流程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